前言

明明没体力劳动,却像跑了马拉松;想学习提升,身体却钉在沙发上。这种“心理性疲惫”并非懒惰,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近年愈发频繁。即使睡足了觉,醒来依然觉得沉重无力。这种累,不是身体肌肉的酸痛,而是真正反映当前社会压力之大的表现。

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快节奏成为目前社会的常态,信息洪流持续冲刷,多线程任务成为日常,无形的压力与内心的拉扯,悄无声息地透支着我们的精神能量。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系统阐述了背后的关键机制:我们每天进行的每个决策、处理的每条信息都在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就像手机后台运行的程序,那些未完成的任务、悬而未决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心理,都在持续占用着我们的“心理内存”。

不仅如此,神经科学的研究也为这种疲惫感提供了生理学上的解释。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在休息时仍保持活跃,消耗全身大量能量。当DMN因反复思虑负面事件或担忧未来(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刍式思维”)而过度活跃时,便会产生“精神内耗”。研究显示,在这种状态下,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之间的连接会出现功能异常,导致我们既无法有效思考,又持续处于低强度应激状态。

而短视频的出现更像是双刃剑,加剧了这一过程:15秒的即时满足不断拉高“多巴胺”的奖赏阈值,碎片化信息却让深度思考变得困难。有研究指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影响大脑的奖励系统,其模式类似于成瘾行为

调整

认识到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以下策略有助于我们摆脱心理疲劳,恢复精神能量:

有意识地减少对短视频、社交媒体等高刺激性内容的依赖。这类似于进行一种“多巴胺排毒”(Dopamine Detox/Fasting),其核心是减少对即时奖励的过度追求。尝试进行一些“低多巴胺”活动,如园艺、烹饪、与朋友进行深度对话等。这有助于重新平衡大脑的奖励系统,让我们从更真实、持久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正念练习被证实能有效调节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活动,降低压力水平。结合正念呼吸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将注意力带回当下,切断对过去和未来的过度担忧。

通过这些刻意练习,我们可以逐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结语

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其“心流”理论中所言:“现代人不是在用脑过度,而是在错误的地方耗尽了心智资源。”保留一部分“认知冗余”,才是应对心理疲劳的关键缓冲带。


参考资料

  1. 认知负荷 - 维基百科
  2. 丹尼尔·卡尼曼 - 维基百科
  3. 思考,快与慢 - 维基百科
  4. 默认模式网络 - 百度百科
  5. 反刍思维 - 百度百科
  6. 情绪调节 - 维基百科
  7. 多巴胺 - 维基百科
  8. 成瘾行为 - 维基百科
  9. 多巴胺排毒 - 百度百科
  10. 体育运动 - 维基百科
  11. 正念 - 维基百科
  1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 百度百科
  13. 心流 - 维基百科